以下文章来源于重庆文艺网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称赞该书是一部具有创新价值、文学与法律相结合、教育意义深远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时代主题价值,达成了抒写文学性和专门法专一性的有机融合,该书抒写具有表现力,故事具有戏剧性,对读者极富吸引力,是一部“读而有得,得而有益”的有为之作。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玉山指出,近年来我国版权立法方面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部分公众的版权意识仍相对滞后,在版权普法和教育方面还需持续推进。《创作之伞》可以理解为著作权法及其相关法律是创作者出版者的保护伞,也可以说法律是每个人的保护伞。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个法律的明白人。该书以文学的形式向公众普法,既有文学气质和艺术气息,又有专业知识,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是报告文学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佳作。
“案例全面、可读性高、警示性强”,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辛广伟如此概括《创作之伞》的特点。他认为,书中通过真实案例展现普法教育,文学可读性极强,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学习著作权法的平台,对于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文采的版权案例大全,是为作者服务的纪实文学的普法书,“以案说法”,对读者很有吸引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以唐宋时期古人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为引子,谈到了著作权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他表示,该书通过非虚构写作的手法传播专业法律知识,具有文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使著作权法走进大众的视野,是培养全社会尊重原创风气的全新实践。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程绍武认为,报告文学作品第一次写文字著作权保护,意义非同小可。这部作品具有专业性、知识性、警示性、教育性、可读性、启蒙性和普及性。通过分析具体案例,集中讨论了创作领域的多个侵权问题,也展现了中国版权保护三十年的进步历程,增长了读者在版权领域的知识,这本书在艺术手法上做到了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一部读了以后令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获得教育,并且是回味再三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查看原文